寡婦在印度被視為不祥之人,為了表示對丈夫的忠貞,印度的寡婦不可以再嫁,也不可以過舒適的生活,將一生的命運交付給一個人,無依無靠、孤獨終老是她們最后的歸宿。
這里是印度的寡婦村,為什麼有這麼多寡婦住在一起?她們又在做什麼?
無論是盲婚啞嫁,還是自由戀愛,女人總希望可以將自己的一生幸福,托付給一個可靠的男人,但是這個男人可以給你真正的幸福嗎?在印度,盲婚啞嫁的背后,可能是一個個悲涼的故事。
從首都德里,坐六個小時的車,有一個叫溫達文的偏遠小鎮,這里就是寡婦村所在地,寡婦村比周圍其他村落更貧窮。
印度至少有3500萬名寡婦,而在這個小鎮住了接近6000名。在寡婦村的入口有一個牛場場,有很多年老無法生育或不產奶的母牛,也會被送來寡婦村。在印度人的眼中,這些母牛跟寡婦一樣,都是要被拋棄的一群生物。
在印度,失去丈夫的女人,無論是年老或年輕,在社會上都會被視為不祥。當丈夫去世之后,寡婦會收到家人的白眼和排斥,很多寡婦甚至被親生兒子趕走,有些忍受不住家人的冷言冷語,寧愿自己離家,另外找地方住。
在街上也不難分辨出哪些是寡婦,因為寡婦有很多禁忌。首先她們不可以穿鮮艷的衣服,所以看到穿白色或者泥黃色粗衣麻布的女人,通常就是寡婦,她們要過像尼姑一樣的修行生活。
這位70歲的年老寡婦,在村里住了三十年,和另一位老寡婦分租一間不足30平方公尺的小房子,被兒子拋棄后,已經20年沒聯絡了。
為了表示對丈夫的忠貞,印度寡婦不能再婚也不能過舒服的生活,一日三餐吃齋,甚至苛刻到只準睡地板。
其實溫達文之所以成為寡婦村,是因為這里相傳是印度教神明
奎師那得道的地方,是印度教的圣地。寡婦們相信,如果能夠死在這里,來生一定可以得到超脫,脫離今生的厄運。
散落在印度的寡婦村不計其數,但當中以在恒河附近的圣城瓦拉納西為最多。印度的寡婦,可以說是完全受到外界的離棄。由于她們是不祥人,所以不準參加任何婚禮,包括兒女的婚禮,也不準參加嬰兒出生的慶祝活動,即使是去喜慶場合,也要自備食物,絕對不可以跟其他人一起進食。
在盲婚啞嫁的婚姻中,丈夫就是這群女人的唯一依靠和幸福,但當丈夫離世后,她們的依靠和幸福同時消失。
最令人傷心的是一些年紀輕輕就喪夫的寡婦,由于印度農村依然流行早婚和老夫少妻,所以有不少女孩在十八九歲就要守寡,她們只可以在這些由宗教慈善團體開辦的寡婦院度過余生。
每天下午三點鐘,附近的寡婦就會聚集在寡婦院一起誦經,一誦就是三個小時。對這群無親無故又無家可歸的寡婦來說,誦經是對她們心靈最大的撫慰。
事實上,她們所誦唱的并非經文,只是不斷反復呼喚天神的名字,希望天神知道她們的存在,不會遺棄她們,而她們每天在這里誦經同時,也希望吸引更多善信捐款,幫補生活費。每一次她們只可以得到3個盧比,也就是人民幣5毛錢的酬勞,對她們來說已算很好了。
由于失去依靠,社會上不會有人請寡婦打工,所以很多寡婦為了生活要行乞,有些甚至要出賣肉體,在印度,女人的命運可以如此不自主。
印度教的神明很多都是多妻多妾,而當中艷福最好的就是奎師那,奎師那的笛聲象征著愛的召喚,傳說追隨奎師那的妻妾有1666位。
印度女人認為,女性要侍奉和聽從男人的話,結婚之后將自己完全交托給丈夫。將自己的命運交給一個陌生的男人,不由自主的婚姻背后可能是危機四伏,嫁錯郎甚至會賠上寶貴的生命。
在印度,每年都有數千新娘因嫁妝不足而被丈夫燒死,這位67歲的婆婆的女兒就是其中被燒死的一位。
十年前,她把女兒嫁給一位比她大三歲的男孩,豈料結婚之后,她愛財的女婿不斷要她們買電器和車,更不斷打新娘,終于在9個月后的一個晚上,老婆婆收到女兒被燒死的消息,那時女兒才22歲。她丈夫只是被輕判七年徒刑,出獄之后又娶了一個娘家更富有,能給他更多嫁妝的女孩。
失去女兒固然傷心,當更難受的是這段婚姻是她替女兒安排的,怎會想到女兒會因此喪命。
印度政府在1961年正式立法禁止女家以禮物或者現金作為嫁妝,希望杜絕新娘因為嫁妝不足而被燒死的慘劇,但印度的報紙經常有因廚房失火,主婦被燒死的新聞,很多人都認為,這些主婦很可能被丈夫燒死。
被打罵虐待,女人都也不能隨便回家,在印度有個傳統,那些出嫁了的女兒,即使是死也要死在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