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泰國寺廟參觀過多的小伙伴一定看到過中國元素的石雕吧,當時有沒有疑惑道為啥純純的泰國皇家寺廟里會出現中國石雕像呢?有人說那是古時候中泰帆船貿易的「壓艙石」,也有人說那是因為拉瑪三世特別喜歡中國的石雕藝術才把它們擺放到寺廟的各個角落里,還衍生出了 「อับเฉา」這個單詞,今天就讓泰國學者給大家簡單解釋一下這個現象的由來吧:
在一些皇家寺廟里,例如Wat Thepthidaram寺、王子寺、臥佛寺等,我們可以隨處見到大大小小的中國石雕像。
人們一直誤以為,這些中國石雕是「壓艙石」,是為了在航行返途中加重帆船重量。但實際上,它們應該是回贈給統治階級的貨物。
泰國藝術大學考古學院藝術史學者,助理教授Achirat Chaiyapotpanit博士解答了對于「อับเฉา」一詞的誤解:
中國帆船貿易體系里的「อับเฉาเรือ」不是指加重船體的物品,而是指船運來販賣或是買回去的普通商品。這些商品也帶有加重船身的功能。
綜上,「ถ่วงเรือ」一詞在普通話里稱為「壓艙」(壓是指使加重,艙是指船),而在潮汕話里叫做「เอียบฉึง」。后面一個叫法可能是發音走調了,最終演變成為「อับเฉา」一詞。
另一種說法是,那些稱為「อับเฉาเรือ」的貨物主要作用是留著賣了賺取利潤或者是給帆船主自己用的,而加重船艙重量就變成次要的作用了。
好啦,下次再去泰國旅游的時候就可以給小伙伴們解釋這些中國元素滿滿的石雕像是咋回事兒啦,希望對你有幫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