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吃解決不了的入侵物種,清道夫肯定要占一個席位,它靠著堅硬的外殼,強大的生命力,以及苦不堪言的肉質,讓吃貨們甘拜下風。
清道夫算是一種非常成功的入侵物種了,在南方已經泛濫成災,尤其是對吃有獨到見解的廣東,都只能靠捕來控制。
同時,它也從「老家」南美洲出來,接連禍害了幾十個國家。
可是,有一個神奇的國家除外,這個國家的人,憑靠一張嘴不斷地吃,就把清道夫收拾得服服帖帖。
清道夫,甲鲇科下口鲇屬的動物,俗稱「垃圾魚、吸盤魚、琵琶鼠」,普通的清道夫,體披黑色花紋,具有觀賞性,原產于南美洲淡水流域的土著魚類。
後來,經過培育,出現了24K黃金達摩-金橡膠異型、國王迷宮-L66、貓熊異型等十分漂亮的觀賞魚。
再經過商人的包裝宣傳,清道夫的名號就此打響。起初,各國引進清道夫,是聽說它的嘴就像吸塵器,若是把它放在水族箱內,可以快速清理魚糞、藻類等污染物,以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
既然能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很多水族館在沒有認清清道夫的情況下,就盲目地把清道夫從南美引進,免費的勞動力,自然深受青睞。
最開始,確實如此,清道夫適應力強,所到之處,青苔藻類,來者不拒,甚至被它蹭過的玻璃都明晃晃的,大家看到它的功勞,以為可以高枕無憂了。
可人們發現,清道夫生長速度非常快,當它們吃完浮藻后,由于食量巨大,沒食物時,就開始對其它觀賞魚下嘴了。
清道夫仗著全身粗糙的骨板,讓其它魚類完全無招架之力,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魚卵或幼苗被清道夫掃蕩。據研究,一條成年的清道夫,一天就能吃掉3000~5000粒魚卵,或吞下上百只魚苗。
其它魚類打不過清道夫,還容易受傷,這時,清道夫還會勤勞地去舔吸其它魚類的傷口,以為是療傷,實際是「種草」,好方便清道夫食用。
時間久了,原本種類繁多的水族箱內,就剩下孤零零的清道夫獨自游蕩了。這時,人們才意識到,原來清道夫是「觀賞魚強敵」啊!既然已經失去了利用價值,人們只能「過河拆橋」了。
當清道夫獲得自由時,就好比「魚入大海」,仗著自己獨特的生物特性,小日子過得十分舒坦。
印度人為什麼愛吃清道夫?更多是印度的種姓制度和宗教信仰影響。
印度多達100多個民族,人口高于3000萬的就有10個,如果要想研究人種,不妨去印度,因為這里是「人種博物館」。
公元前1500年,隨著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在這里站穩腳跟后,印度成了雅利安人的天下。雅利安人壓榨當地土著,建立了漫長的種姓制度,他們根據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的教義,建立了四大種姓,由高到低分別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還有一個不被認可的「第五種姓」——低層賤民。
在這個種姓制度里,婆羅門、剎帝利、吠舍是白人,他們是主子,首陀羅是奴才,低層賤民連奴才都不如,低層的人只能聽安天命,求生靠本能。
這些底層人員想活命,只要能填飽肚子,他們都來者不拒。
雖然在1950年印度獨立后,廢除了種姓制度,但經過上千年的洗禮,種姓制度的余毒是揮之不去的。在不同人種之間,仍然保持著相應的規矩行事。
不過,他們也有原則,一切都源于被他們視為「母親」的恒河。
恒河印地語稱為Ganga,譯為 「從天堂來」,它是印度文明的發源地,是佛教的起源,是教徒心中的圣河,即使在底層人民的心中,恒河也是不容侵犯的。
他們認為,恒河水可以洗去自己的罪惡,可以讓靈魂到達天堂。所以,很多印度人民將骨灰撒入恒河,以便洗去罪惡,直升天堂。但是,嬰兒、孕婦、苦修者除外,他們生前的罪惡已經被洗清,他們的去世后身體可以直接扔進恒河中。
而恒河中有專門吃食腐肉的鯰魚(恒河鯰),主要為埃及鯰魚和巨魾,尤其是巨魾,它是恒河中的「食人鯰」,它們群體行動,會搶食恒河中的遺體,而印度人民,出于對亡者的尊重,他們很少吃這兩種鯰魚。
在印度人的信仰中,不光要扔遺體到恒河中,還要將特殊的生活垃圾,牛的糞便,人體排泄物等扔進恒河中,這條河發展至今,早已變成污染的重災區。而這些鯰魚體型龐大,動不動就是2~3米長,百公斤重,體內堆積的大量有毒物質,也讓印度人很少吃它們。
而作為外來物種的清道夫就沒這麼幸運了,印度的氣候,配上恒河的環境,對于「清潔小能手」清道夫來說,簡直是天堂。很顯然,它靠自身魅力在這里站穩了腳跟。
清道夫只是「藝名」,它的學名叫「多輻翼甲鯰」
,呀!是鯰魚,這對底層的印度人民來說,清道夫就是上天派來拯救他們的啊!
在印度,牛是「圣物」,他們不能吃牛肉,同時還要把牛屎牛尿當作「圣品」處理。恒河鯰也不能吃,當食物匱乏時,就只能找清道夫充饑了。
而清道夫最長不過30cm,最重不過1.5kg,即使它也吃腐肉,但它體型小,毒素自然累計得少,食用起來比較放心。即使被毒倒,還有「圣品」救急,印度人民表示,不要慌,穩得住。
神奇的印度人民居然征服了清道夫,「高端的食材」,直接放在火堆里燒著吃,吃膩了「火燒魚」后,放架子上烤,配上咖喱嚼,放入油鍋炸,放入鐵鍋燉,他們吃的嘎嘣脆,津津有味。
恒河中的動物早已練就百毒不侵,恒河鯰即使泛濫,但人家有宗教信仰加持,不能輕易觸碰。
而半道泛濫的清道夫,即使它也百毒不侵,不過它扛不住「善于解毒」的印度人。
任何物種都有自己棲息的理想環境,清道夫本是南美洲的土著魚類,在南美,它有水獺和美洲鱷兩個天敵控制,不至于泛濫,當它云游各國時,少了天敵的約束,泛濫是自然的。
大自然講究萬物共生,生態平衡,一切泛濫的根本都源于人類,比如澳洲泛濫的野兔、駱駝、狐貍等,都是引進的外來物種,比如我國泛濫的清道夫、福壽螺等,也是外來的。
如果我們不去引進,就沒有泛濫一說,事在人為,希望人們遵循自然規律,和諧共生。